虚假宣传是指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相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的行为。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和判定原则:
定义
虚假宣传通常出现在直接的销售场景中,不依赖大众媒体进行传播。
它更多地体现在商家通过口头承诺、标签或包装上的不实描述来误导消费者。
违法行为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家因虚假宣传行为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需赔偿消费者的损失,并承担不低于商品或服务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最低金额不少于500元。
根据《广告法》,发布虚假广告的商家会被责令立即停止广告投放,其违法所得将被没收,并处以广告费用1至5倍的罚款。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被吊销营业执照,甚至面临刑事责任。
判定原则
主体判定:广告的主体涉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这些主体在商业活动中利用广告进行宣传,若存在虚假的行为,则可能是虚假广告。
行为判定: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者服务做出与实际内容不符的虚假信息,导致客户或消费者误解。
结果判定:上述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达到了引人误解的程度,因而具有社会危害性。
主观方面:广告经营者在明知或应知情况下,方对虚假广告负法律责任;对广告主,则不论其主观上处于何种状态,均必须对虚假广告承担法律责任。
具体表现
夸大商品的用途和功能。
虚假说明商品的原料。
虚假发布广告。
虚假发现产品价格。